一、問題:如果病患要轉診到另一家醫院就醫,需要做什麼預備?

 

二、情境:

我們家的情境是,要把乳癌四期的母親,

從家鄉高雄,需要攜往兒女就業的台北,好就近照顧。

 

第一個問題,要轉院到哪一家醫院?

選擇台北的名醫?還是就近住處的醫院?

 

第二個問題,轉院醫院要找哪一位醫生作為主治?

要掛專門臟器的醫師?還是血液腫瘤科醫師?

 

第三個問題,轉院需要準備哪些資料?

把人帶上來掛門診就可以了嗎?

 

三、討論:

關於這三個問題,似乎都聚焦在,以「醫療為中心」的健康照顧思維。

也就是我的治療取決好的醫院和醫師。

 

然而經歷過這段治療的歷程,

健康不是醫療工具下的產物,而是生活型態的結果。

 

因此接下來的考量是以「生活為中心」。

 

問在這三個問題之前。

既然以生活為中心,那必須要找出我們的生活圈在哪裡。

 

很不巧的是,我們兄妹一人住內湖,一人住木柵,也沒那麼好決定。

後來考量照顧主力是住在木柵的人,又有教會的人可以支援。

所以選擇以文山區為生活圈。

 

關於第一個問題,要轉成:在台北的生活圈中,有哪一些醫院可供選擇?

由於生活圈的關係,我們選擇位在文山區的萬芳醫院作為首選。

加上前去的路程近,評價也還可以。

 

 

再來是第二個問題。轉院醫院要找哪一位醫生作為主治?

我們在跑轉院這件事的時候,剛好有認識一位女醫師。

她介紹了萬芳醫院中血液腫瘤科的幾名人選。

但是後來由於媽媽症狀緊急,等不到門診就跑上了急診。

醫院對於當天急診病患要由哪一位專科醫師做處理,似乎是有預定安排的。

後來住院覺得醫師人相當有耐心也可溝通,就一路合作至今沒有更換。

 

第三個問題。轉院需要準備哪些資料?

我這個傻阿呆,以為選擇好醫院和醫師就沒事了。

接續一連串的問答,讓我覺得有三種資料備著真是省掉許多麻煩。

 

新接手的醫院,從急診醫師、樓層護士,

在你半昏半睡的狀態都要問你一個問題,就是,「過去的病歷是什麼?

哪一年發病的?動過哪些手術?吃什麼藥?家族病史有哪些?

 

診斷癌症還會問,「做過哪些檢驗」?

有切片的報告嗎?有做過電腦斷層掃瞄嗎?有做過核子共振嗎?

X光片的結果是什麼?

 

治療癌症還有一個重要的用藥問題,「基因檢測的結果是陽性還是陰性」

為了要判斷是否合乎標靶用藥的範圍。

 

這個時候,病歷摘要、影像光碟、病理報告這三份資料對我們有超常的功能。

「病歷摘要」回答病歷的問題,

對於無法回答年份等發生過的疾病,就遞這份資料給醫生吧。

「影像光碟」,避免病人重複做檢查,累壞病人。

像我媽媽就十分不喜歡打顯影劑,胸喘也不適合平躺掃描。

「病理報告」會記載基因的檢驗判定。

我們當初漏了這份,證件來來回回,資料還寄失了,

折騰了好一會才弄到醫生要的資料。

 

以上,分享轉院的事項,希望對於有同樣情境的人有幫助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癌症病人 醫療機構 轉院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n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